人生不设限,要勇于去闯_《不如去闯》读书心得
作者简介:
李柘远,生于1991年。18岁时从厦门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是该校300多年历史上从中国福建直接录取的第一名本科新生,大学四年均获全额奖学金。23岁时获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高盛工作,成为“明星分析师”。后因梦想驱使,离开高盛,创建“牛游果”旅游APP,任“牛游果”首席运营官。现获得哈佛大学商学院录取,已赴美攻读MBA。
推荐理由:
当你看到这篇读书心得时,说明《不如去闯》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如果本书写的很烂,也就没有写心得的必要了,不是每本书都值得去写心得。
了解他人人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了解一个比特别优秀人的人生,则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阅读李柘远《不如去闯》就是这样的一种感受。
《不如去闯》探讨了很多人生话题,比如为什么读一所名牌大学、如何准备留学申请、如何申请投行实习、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大学生选择人生方向如何克服迷茫等等。除此之外,即使你像我一样,不会留学也不去投行工作,也可以有很多东西可以借鉴学习的,比如耶鲁、高盛等社会精英的生活态度、处世习惯、办事方式等。
本文仅总结了一些对我来说很有启发的东西,“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去阅读《不如去闯》一定还会有很多别的启发。
1.李柘远与他的妈妈
1.1读书是一件非常美好,快乐的事情
每个人的人生履历都浓缩在他看过的书、走过的地方、欣赏过的电影、思考过的问题之中。李柘远之所以阳光、有趣、勇于冒险,很大原因来自他的母亲。柘远的母亲是大学英语讲师,酷爱读书和看电影,在柘远大字还不识几个的时候,就开始告诉他,读书是一件多美、多重要的事。
即使再忙,每天9点到9点半这30分钟,柘远妈妈是一定会抽出来,端着一本书爬到我被窝里。第一本端进被窝里的书是《西游记》,《西游记》之后,柘远妈妈又给他念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爱的教育》,甚至还读过一些《儒林外史》里的故事。妈妈从来不会因为柘远是个理解力有限的小孩,就简化故事情节、降低难度。
柘远也是在妈妈的影响下,从小认为读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应该成为一生的挚爱。
1.2亦师亦友的母子关系
柘远妈妈在前序中写到:
- 和儿子“侃大山”永远是最惬意的事。从他五六岁起,我们娘俩就爱聊天。他渐渐长大,我们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他给我讲某个部族的来龙去脉、新版地图册和旧版的差别,聊贝加尔湖的淡水海豹等。而我则愿意分享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兴之所至,会整段背诵给他欣赏。他放假时,我们经常神聊至凌晨。
在“跋 我妈和我”,柘远如是写到:
- 与其说我俩是母子,不如说是忘年交。我对她没大没小,她对我没小没大。
- 妈妈说自己是个大龄女文青,我对此实在不能同意更多。除了嗜书如命,她也为电影痴狂,尤其喜欢法国、意大利和伊朗的片子。妈妈担心我上学和工作太忙,没空欣赏好电影,就把自己写的影评一篇又一篇地E-mail给我,邮件末尾不忘加上一句:难得的好片。有机会你还是自己看一遍,能长智慧哦。
1.3 哇喔,学霸的童年其实没有辅导班
柘远小学的时候,妈妈并没有给他报任何辅导班。用柘远妈妈的话说,柘远已经很文弱腼腆了,再去学那些辅导,会变得更加不活拨。相反,柘远妈妈特别看重培养柘远胆量和独立人格。
比如,
- 周末和他一起爬山、远足、到海边骑自行车;
- 鼓励他和伙伴们疯跑嬉戏,尽兴玩耍;
- 让他参加少年宫合唱团等。
没过多久,柘远不仅身体健壮了,性格也外向起来,交了不少好朋友。
再比如,
- 和他去外地旅游,假装不认路,由他带路或问路,还把联系宾馆、安排住宿的事交给他来办。
- 平时,不陪他做作业,不替他背书包。
- 参加活动或竞赛,尽可能地让他自己完成报名注册手续。
诸如此类的锻炼,不一而足。及至小学毕业,柘远已经成为一个开朗、健康、有主见、肯努力、不畏难的少年。
2.关于读书
多读纸质书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你看,几乎所有成功人士都酷爱读书。在赶飞机时阅读,在周五的晚上阅读,在加班的闲暇五分钟里阅读。他们越读越智慧,越智慧就越成功,进入了良性循环。
读得书多了,对各种好书里的情节与观点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写作功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如果太久不阅读一本正经书,你的写作能力也会退化。不管世界变得多光怪陆离、先进得多令人叹为观止,有两样东西我们真的不能丢弃:阅读与写作。
“180天读18本书”或者“360天读36本书”,而且读书应当记录自己的想法,并写书评。这样才能离作者更近,离书中描绘的世界更近。因为这样,对书的爱变得更加饱满而深沉。当书不再只是读着过瘾和好玩,而是把书读薄、再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篇论文时,你会发现自己和作者离得特别近,和书里描绘的世界离得特别近。那种与书深入对话的感觉着实令人着迷。
3.关于写作
柘远在写《不如去闯》的时候,三个半月越100天时间里写了40篇文章20万字,每篇文章5000字,每天大约写2000字。所以,写作贵在坚持,即使每天2000字,坚持几个月就可以写下一本书,可见坚持有多模神奇的魔力。
美国的大学特别着重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耶鲁当然也不例外。在耶鲁,每个大一新生都得选修至少一门写作课。如果拿不到写作学分,是不能升入大二。柘远选择的这门写作课,要求每周一小篇,每月一大篇,期末时还得交一篇结课大论文。每次上课前,需读完教授布置好的大量“readings”(阅读材料,包括书和单篇文章),思考并总结自己的观点。从大一到大四,柘远憋出了各式各样不下90篇论文,成分大约是75篇英文paper和15篇日语paper。
柘远的第一篇论文是文章的修辞分析。
修辞分析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点:
Ethos:可信度分析。作者的论点是否有说服力?读者能相信作者吗,为什么?
Logos:逻辑分析。作者的观点和例证是否符合逻辑?
Pathos:情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对读者有什么影响?
分析内容:2007年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题为“Little Asia on the Hill”(“山上的小亚洲”)的长文。
在《不如去闯》中,柘远详细阐述了从自己开始半蒙半猜“憋”出初稿,被教授全盘打回重写,最后拟定修改计划获得A的详细过程。整个论文修改案例,写的非常详细精彩,这里不在详述,感兴趣的可以去看原文。
在阅读这个论文案例时,非常羡慕柘远能够得到耶鲁大学老师以及英文写作中心辅导老师的详细指导,如果有机会重新来过,自己一定要尽最大努力考试一所世界名校,像柘远一样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
4.留学申请中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怎么准备?
4.1 拓远准备“课外活动”的渠道
- 访问国内课外活动开展得最如火如荼的几所高中主页:北京四中、人大附中、上外附中和复旦附中。
- 通过CCTV科教频道网站,了解到“行知之旅—蒙古恐龙坟场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科考大行动”正在全国海选四名青年科考队员
- 美国青年政治家夏季学院(The Junior Statesmen of America Summer College,简称JSA Summer College)这个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活动
- 通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网站,了解到“改变世界者—吉尔福德论坛/伦敦青年峰会”(The Global Changemakers Program-Guilford Forum&London Summit)正在全世界选拔五十名(中国大陆两名)青年代表,给予全奖赞助参会,表现出色的将进一步代表全球青年出席当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4.2 课外活动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有深度
申请材料中一定要很好地呈现:Passion(热情),Dedication(投入),Growth(成长),Impact(影响力)。
一位被常青藤大学录取的小城女孩,在读大学前弹了十多年钢琴,没有一天间断。虽然小学时便过了钢琴十级,但她弹琴绝不是为了单纯的练技巧拿证书。钢琴是她传递善意和帮助别人的媒介,尤其是弱势人士。
初一时的每个周末,她都会请邻居家的盲人大伯来家听自己弹琴。没多久,大伯又介绍了他的盲友一起来女孩家听琴。从一开始的两三人逐渐变成十多人。女孩手指间流淌的钢琴曲让盲人们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后来,“为盲人弹琴”的女孩在她的小城连开数场小型独奏音乐会,免费让盲人和其他残障人士入场欣赏。再后来,女孩拓展了她的“公益产品线”,除弹钢琴外,还组织几位同学拉小提琴、手风琴和二胡,甚至为盲人们同声解说好莱坞电影。
5.读一所名牌大学,到底有什么好的?
5.1来自同龄人的碾压,是努力的最大动力
柘远高中是厦门外国语学校,这已是一所很好的高中,柘远更是这所学校佼佼者,该学校冲刺报送清华的种子学生。来到耶鲁大学的第一天,柘远就感受到了同学的碾压,感觉自己很渺小。
他的同学何止是学霸:
Jourdan来自纽约上东区的富裕犹太人家庭,十二岁时就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开过钢琴演奏会,更玩得一手好吉他,拥有一支乐队,自己作曲填词了近百首流行歌、发过数张专辑。他用做音乐得来的收入成立一只公益基金,长期资助西非贫困儿童。
Richard来自芝加哥,曾带着自己的机器人发明,代表美国队参加青少年科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英特尔科技工程大赛,获得前五名。Richard还是伊利诺伊州高中数学竞赛的前三名。
Andy来自加州的阳光海岸,从SAT到8门AP(“Advanced Placement”,美国高中资优生参加的大学课程难度的考试)统统获得满分。他还跟着从事生物研究的父母去过印尼爪哇岛和巴西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考察。
开学那几天我一次次被每位耶鲁学生的履历震撼:有在奥运会击剑比赛中得金牌的,有出版过好几本畅销小说的,有音乐剧演员,还有油画家。
曾经的柘远,是高中里叱咤风云的尖子生和学生领袖,如今在高手如林的耶鲁校园,却已没有任何绝对过人之处。
这种冲击感让柘远,第一次体会到了挫败的滋味。不得不通过看电影《大鱼》和爬山来排解心中的沮丧。
5.2 怎样才算学懂了一个知识点
其实普通大学与名牌大学开始的课程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一个知识点,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练几道习题,浅尝辄止;顶尖大学的学生却可能通过教授讲解、小班讨论、课外研究、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多种方法,很深刻立体地消化一个知识点。
所以,做事的态度才是很多事情的分水岭,最近读了《不如去闯》,《博士学位真的那么重要吗?上交大博士亲述科研心路,获4万高赞!》,深深感觉自己的大学研究生,跟牛人相比,读了个啥呀,感觉什么都没干。
5.3 丰厚的校友资源
柘远打算去高盛实习时,就充分的利用了耶鲁的校友资源。
- 首先从耶鲁学生职业辅导中心要到了华尔街校友的联系表,再从几百人里筛选出了5位校友:他们正在高盛投行部工作,从耶鲁毕业不超过三年(最了解分析师的工作;职位还不高,最容易联系上)。
- 然后给这五位校友发邮件,请求能否在本周方便时抽出10分钟时间,进行一次通话请教一些问题?
- 打电话时,我把提前准备好的问题表放在面前,逐一询问,大到不同轮次面试的问题难度、如何应对风格各异的面试官,小到着装的颜色选择、提前几分钟到面试室外等候等。
6.哈佛学生回应北大院长:与其纠结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标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写的《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这篇文章后来被换成《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后,就走向人生巅峰了吗》等标题。
这些文章表达了对大学生的担忧:进大学以后似乎成了追梦的终点,然后便找不到奋斗的人生方向了。
非常赞同柘远的观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当下是解决迷茫的最好方法:
人生方向,不是空想出来的,是一步步拼出来的;别焦虑,把这“一步步”走实,你就会走得很好。
帮助我们寻找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的方法有哪些?
6.1 读书,读书,再读书
智慧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阅读攒出来的。通过读书不仅可以获取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找到目标和方向的灵感。柘远通过阅读《高盛帝国》、《解读高盛》等书后,对投资银行有了深入的了解,决定大学毕业后去投行工作;在大学时,我因为阅读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开始找开复老师的演讲视频,因为受开复老师的印象,大学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转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可以这样说,转专业是我在大学期间做过最正确的一件事。
6.2 拜师请假
身边的教授和学长都是我们的老师,遇到问题不妨多向他们请假。大学毕业那会儿,对于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读研还是直接上班,非常犹豫不决。学校的辅导老师谈心和桂电导师的一通电话,最终让我吃了定心丸,决定去桂电读研。辅导老师劝导说:“还是读研好些,学校每年都有统计数据,读研的毕业去向比本科毕业生好很多”。桂电导师在电话里面说:“你发的邮件我看了,你的基础很不错,不读研可惜了,现在研究生毕业起薪6000多(2012年),比本科生还是好多了”。说实话,到现在都非常感激那位未曾谋面的导师。
在人生重大选择时,真滴会害怕迷茫,因为对于家境普通的大学生,我们输不起。多向老师和学长请假,听听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是可以减少我们的试错成本的。
6.3 不要宅在家里和宿舍,多出去看看
感到无力和迷茫的时候,切忌把自己关在宿舍和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任凭自己在狭小空间里独自疗伤或苦想,那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越发消沉和自卑。
有意识地让自己走出每天两点/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去完全不同的地方看一看,呼吸不一样的空气,到别人的生活里走一走。在旅行途中,太多人收获了灵感,甚至找到了奋斗目标。
6.4 做好手上的每件小事
养成用To-do list(任务清单)的习惯,可以提高做事的执行力和效率。凡事认真,无线开心。把任务清单上面的一件件小事做好,以及每天不停梳理手上的任务清单,也会让自己倍感踏实和有成就感,长期以往都非常自信和充实,迷茫无阻的感觉渐渐地也少了。其实吧,世界上很多的烦恼,都是“闲”的。
现在关于“时间管理”的app非常多,我自己使用的是一款叫“专注清单”的app,上面可以创建项目清单,每个项目下面可以创建具体项目。所以可以把大目标创建为一个项目,每天要做的一些小目标则可以以任务的形式放在大项目清单下面。
7.拓展资料:
- 《美丽心灵》这部讲述博弈论大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纳什的电影
- 美国电影《风雨哈佛路》
- 马云说:在一个聪明人满街乱窜的年代,稀缺的恰恰不是聪明,而是一心一意,孤注一掷,一条心,一根筋。
- 《高盛帝国》《解读高盛》
- “大鱼”(Big Fish)的好莱坞电影